【办学65周年】《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暨学术论坛举行发布时间:2023-10-29 来源:科研处 编辑录入:姚军伟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逢北京印刷学院纪念办学65周年之际,《北京印刷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迎来了创刊三十周年。10月29日上午,《学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暨学术论坛在学校新创大厦学术会议中心第七会议室举行。纪念活动以“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为主题,立足《学报》三十年发展历程,探索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目标下《学报》未来的发展之路。
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编辑》主编乔还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主任兼副总编钱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频,北京科技大学原期刊中心主任季淑娟应邀参会。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田忠利,党委常委、副院长刘杰民,原副院长蒲嘉陵,以及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宋慰祖,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轻化教指委秘书长何有节等《学报》编委会委员,友邻出版社、期刊社代表60余人参会。会议由学校党委常委、副院长刘益主持。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暨学术论坛举行
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编辑》主编乔还田致贺词。他表示,《学报》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发表了大量出版印刷领域前沿研究成果,为行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期望《学报》抓住机遇,发表更多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出版印刷业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为印刷出版学界与业界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交流平台。
乔还田致贺词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主任兼副总编钱蓉致贺词。她对《学报》的特色和向好发展态势给予高度肯定,表示将竭尽所能为《学报》提供帮助和支持,希望《学报》未来在多方助力下进一步提升办刊水平、创新办刊模式,以增强在学界、业界的权威性,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力,为学术繁荣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钱蓉致贺词
田忠利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学报》建设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在三十年间,《学报》见证了印刷技术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的发展和出版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服务学校建设、启迪行业创新。《学报》作为面向出版印刷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要坚决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学术载体作用,秉持创刊初心,坚守“学术创新,质量第一”的原则,致力于推动出版印刷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学术交流。
田忠利致辞
刘杰民作“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创刊三十周年”汇报,分三阶段对《学报》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围绕《学报》的运行机制、现实状况、主要特色进行说明,并针对《学报》现状从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三方面提出设想。刘杰民表示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热心的专家、作者和读者的关爱下,《学报》一定会越办越好,为实现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目标做出贡献。
颁发《学报》编委会副主任聘书
颁发《学报》编委会委员聘书
编委会在《学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报不断创新发展把关定向。会议举行了新一届学报编委会的聘任仪式,田忠利向《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颁发了聘书。
颁发《学报》“优秀审稿专家”证书
颁发《学报》“优秀作者”证书
《学报》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而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是审稿专家和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为向审稿专家表示敬意,激励优秀作者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学报》编辑部评选出了优秀审稿专家和优秀作者,并颁发荣誉证书。刘杰民为“优秀审稿专家”和“优秀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卅载秋实 印留墨香——<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创刊30周年论文选集》发布
为全面展现《学报》30年来在印刷包装、出版传播、设计艺术等学科学术交流与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报》编辑部筛选出过刊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优秀学术论文,编就《卅载秋实 印留墨香——<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创刊30周年论文选集》,由田忠利和乔还田共同发布。
季淑娟、李频作主题发言
北京科技大学原期刊中心主任季淑娟以“鼎新强刊,跃升发展——前进中的北科大期刊”为主题进行发言,分享了北京科技大学期刊中心的定位与思路、建设与发展、进步与成效、未来与设想。友邻院校学术期刊的办刊经验为《学报》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启发。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频对现阶段《学报》办刊现状大加赞赏,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创刊三十年感想”为主题进行发言,从数字时代高校学报的功能定位,专业刊的取向、路径,论文写作与阅读经验等方面,为《学报》提供了多条有实效的可行举措,使到场来宾及编委会、编辑部同仁们受益匪浅。
推动学报的高质量发展 支持学校学科体系 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印刷学院学报》编辑部将积极拓展稿源,优化栏目设置,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论文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推动学报的高质量发展,力争在出版印刷等重点学科领域刊发高质量、前沿性学术论文,积极支持学校学科体系、服务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