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办的“2023第14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年会暨产学研协同创新论坛”在京举行发布时间:2023-11-28 来源: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 编辑录入:安粒
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指导,北京印刷学院、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印刷技术》杂志社共同主办,《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编辑部、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包装印刷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印刷环保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承办,国内32所印刷包装相关院校联办的“2023第14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年会暨产学研协同创新论坛” 于11月24日—26日在京召开。为期三天的会期主要包括主报告会、四大平行报告会、产学研协同创新论坛和参观交流环节。来自50多家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学校主办的“2023第14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年会暨产学研协同创新论坛”在京举行
11月24日上午的主报告会上,学校党委常委、副院长刘杰民,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常晓霞代表主办方致辞。
刘杰民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印刷与包装行业融合了新材料、新工艺、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正在加速向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型,印刷包装行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带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制约,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是我们这代印刷与包装行业从业者的历史使命。如何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分析行业发展态势,深谋行业发展方向,发挥印刷与包装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次会议的主旨和重要内容。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与国内外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与行业专家进行多层面、深层次的交流与协作,实现全产业链共赢。
常晓霞指出,以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创新迭代,以及环保性、功能性等各种新材料不断取得突破,印刷的学科边界进一步延展,功能进一步丰富,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印刷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技术融合焕发出熠熠光彩。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年会从2010年创办,至今已举办14届,始终聚焦前沿科技发展,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共话科研热点,在交流中促进国内与国际、各高校、团队间的合作交流,也进一步展示了印刷包装领域的整体科研水平与实力。同时,通过同期举办科技融合创新论坛、产学研协同创新论坛等搭建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平台,真正促进科研与产业应用的紧密结合。
刘杰民、常晓霞致辞
主旨报告环节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陶飞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陈广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主任宋延林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院长叶龙教授分别作题为“数字孪生与数字工程助力智能制造”“泛在印刷——从印刷的科学属性看印刷功能的泛化与漂移”“纳米绿色印刷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媒体时代的信息计算与传播”的主旨报告。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院长齐元胜主持主论坛。
陶飞、陈广学、宋延林、叶龙作报告;齐元胜主持主报告会
11月24日下午至25日,印刷及包装创新技术、智能化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功能材料技术4个平行报告会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论坛分别举行。学校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廉玉生副教授、张勇斌副教授和刘忠伟教授参加分论坛,分别作题为“基于深度学习的印前高光谱成像与数据处理”“智能制造技术及其在印刷包装实施途径”以及“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铜、镍薄膜的研究”的报告,曹梅娟副教授介绍相关可产业化成果。
11月26日,与会人员在重点实验室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印刷学院检验检测中心(国家印刷机械质量监督检查中心)、等离子体物理及材料研究室等多个研究单元,了解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仪器设备配置等,并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成果等与相关专业老师展开交流,探讨科研资源互用、项目研发合作的可行性。
本次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年会,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和探讨未来的平台,不仅凸显了学科内部的融合与创新,也强调了与相关专业学科的交叉合作和知识共享,为推动印刷包装行业科技进步、人才梯队建设贡献智力支持。